明和电机的灵魂人物——土佐信道社长,他不仅是公司的设计师与工程师,更是一位富有创意的表演者。这家别具一格的公司以“不可为之,但又何妨”为信念,在大众追求爆款与精致的潮流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

  风靡一时的电音蝌蚪发明人说-搞怪也可以成为生意,你认同吗?

在互联网流量巨头如小红书、抖音上,爆款洞察与趋势预测成为了创作的风向标,好看与精致成为了批量生产的标准,但新意却愈发稀少。然而,明和电机却在这股浪潮中独树一帜,如同艺术团体和玩具制造商的结合体,以其独特的创造力引领潮流。

明和电机的演奏玩具“电音蝌蚪”在社交媒体上风靡一时,不仅让公司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更让这款玩具成为了大众的宠儿。尽管公司规模并未因此大幅扩张,目前员工仅五人,但电音蝌蚪的魅力却不容忽视。

土佐信道社长自豪地表示:“在日本,电音蝌蚪比明和电机还要有名。”这款通过触摸板控制音高、捏住嘴巴就能发声的玩具,自2009年上市至2021年,不仅在本土零售店热销,还通过电商与代理走向全球,累计销售超过百万只。

土佐信道坦言,“无厘头”正是明和电机最核心的特质。他总结明和电机玩具的两大特点:构造有趣、外形可爱。电音蝌蚪与诺克小人系列便是这一理念的完美体现。

为了让产品更广泛地传播,土佐信道还利用“玩的乐趣”制作了使用玩具的视频,分享在社交网络和YouTube等平台。这些视频不仅让人对电音蝌蚪跃跃欲试,更在社交网络上引发了热烈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明和电机在YouTube上传了一段三人用电音蝌蚪合奏英国民谣《绿袖子》的视频。如今,这段视频的播放量已超416万次,最高点赞的评论更是表达了对电音蝌蚪的深深喜爱:“当我死去时,我希望这个在我的葬礼上演奏。”这无疑是对明和电机及其产品创意的最高赞誉。

在中国,电音蝌蚪也赢得了一群忠实的粉丝。有些用户戏称其为“高阶版尖叫鸡”,他们在哔哩哔哩等视频网站上观看UP主的演奏视频,纷纷留言表示从中获得了“鬼畜”般的乐趣。

土佐信道的招聘故事同样充满了无厘头风格。他曾在一次帖子中提及,两位职员的入职竟然是因为在路边偶遇,而他们被选中的原因竟是“外形不错”和“跑步姿势很优美”。后来,他澄清说这只是个“搞笑段子”,但这种幽默的方式确实很容易吸引年轻人的注意。

对于抄袭行为,土佐信道更是用幽默来应对。2017年,丹麦杂货连锁品牌Flying Tiger未经授权,制作了明和电机设计的鱼骨形电源延长线(Na-Cord),定价为600日元(约合29元人民币)。得知此事后,土佐信道从东京的4家Flying Tiger分店购买了120条仿制品,贴上“明和电机·NACORD USB线”的标签并签名后,以艺术品的形式在官网上出售,标价2700日元(约合130元人民币),结果全部售罄。

明和电机以幽默的方式回击抄袭的行为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热议。最终,Flying Tiger不得不从全球约700家商店下架并回收了仿制品。在明和电机的电子刊物《明和电机月报》中,土佐信道详细记录了整个事件的过程,并顺势推出了新内容——与日本艺术家高桥征资关于山寨产品的对话记录。

土佐信道将这一过程形容为互联网上一场“作战的盛宴”。

明和电机是一家具有真实历史背景的制造工厂,由土佐信道的父亲土佐阪一于1961年创立。工厂主要为东芝、松下电器等品牌做真空管代工,全盛时期员工人数超过100人。然而,在1979年受石油危机的影响,工厂不幸倒闭。

1993年,土佐信道和他的哥哥土佐正道继承了明和电机,并以一家“平行世界的电器制造商”的身份重新开始生产。他们制作的是自称无用的“超常识机械”——现代艺术与机械的结合体。作为社长,土佐信道是唯一的设计师和最终决策者。他们在自家工厂进行设计、制作原型,然后委托给长期合作的玩具制造公司CUBE进行批量生产,平均每年推出约30款新品。

明和电机位于东京武藏小山的工作室,集工厂与办公于一体。一楼是繁忙的生产车间,而二楼和三楼则作为舒适的办公空间。正是在这里,土佐信道社长领导下的众多产品得以完成从设计到原型制作的华丽转变。

关于我的艺术之路,确实从小时候就有成为画家的梦想。我的家庭充满了音乐的气息,哥哥姐姐们都是音乐爱好者,他们的演奏经常让我陶醉。小时候,我偶尔会尝试一下键盘,真正开始深入学习音乐则是在中学时期。那时,我加入了学校的音乐社团,沉浸在打击乐的美妙世界中。高中时,我更是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参加了雅马哈的乐队比赛。回想起来,那段日子充满了对音乐的热爱和激情。

明和电机的作品将音乐和机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独特的组合是如何诞生的呢?其实,这与我想成为画家的梦想是紧密相连的。最初,我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模糊的图像和图案,然后我会尝试用工程师的思维去理解和实现这些想法。从小在工厂长大的我,耳濡目染地培养了工程思维。因此,在大学里开始认真做艺术时,我希望能将艺术感知与工程思维相结合,以独特的方式表现艺术。

至于明和电机的商业模式,我们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产品销售、现场演出和商品展示会等。我们始终坚信,创意和工程制造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先有了创作的概念和想法,再结合工程制造的方式创作作品。这些作品,我们通常称之为“超常识机械”,它们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兼具艺术性和趣味性。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作品,将艺术和工程带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感受到创意和技术的魅力。

在大多数情境下,艺术家通过销售他们的作品来获得经济回报。然而,明和电机却采取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策略。对于我们而言,这些作品并非单纯的商品,而是被视为宝贵的“艺术资源”。基于这些资源,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多元化的业务活动。

我们的业务版图主要划分为两大板块。一方面,我们致力于产品的销售,例如广受欢迎的“电音蝌蚪”系列,这些产品经过精心打造后,会投入大众市场进行销售。另一方面,我们也注重文化服务的推广。通过向公众展示我们的“超常识机械”,我们获得了丰厚的“活动收入”,这包括举办各类展示会、现场演出以及教育科普讲座等。目前,这两大板块的收入贡献基本维持在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约各占50%。

在疫情的特殊时期,我们的展示会和演出活动几乎全部停滞,那段时间,我主要将精力集中在产品的创作与生产上。随着疫情的缓解,各类大众推广活动也逐渐复苏,我们的收入结构也重新回到了约五五开的平衡状态。

对于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否一开始就设定好的问题,答案是否定的。明和电机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现今的商业模式。起初,我们在索尼音乐唱片出道并开始演艺活动,虽然也尝试创作了一些作品,但多数时候都处于亏损状态,且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展示会。即使举办了一些现场音乐会,所使用的乐器也与现在的“超常识机械”大相径庭。

大约在出道后的5年左右,公司开始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当时,我们主要专注于“超常识机械”的展示会和演出活动,尚未涉及大众产品的生产。唯一的一款产品是“鱼骨形电源延长线”,虽然它有一定的销售,但当时的成本回收并不理想。直到2000年左右,我们与CUBE公司合作实现了量产,并通过东急手工艺品店、乐器店和玩具店等零售渠道,大众产品制作才开始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关于为何会产生制作产品的想法,其实这可以追溯到我在大学时期的经历。那时,我就已经开始利用工程师的背景进行艺术创作。在毕业时,我思考如何通过现代艺术来谋生,并尝试将我的毕业设计在一个位于银座的小型画廊展出。虽然参观的人数有限,但这让我意识到,如果想要让更多人接触到我的作品,就需要寻找一种面向大众市场的途径。

于是,我开始探索如何将我那些概念性强、自我表达明显的艺术作品与大众市场相结合。幸运的是,我发现我的创作都可以通过设计图纸和数据来精确呈现,这与一般绘画作品难以复制的特性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为我后来实现作品的量产提供了可能。在学生时代,我就已经有了将自己的创作推向工厂量产的梦想。虽然在明和电机乐队时期,我对此仍感到迷茫,但这一想法始终萦绕在我心头。

至于如何处理艺术作品的小众性与面向市场的大众性之间的矛盾,我认为这并非易事。艺术作品中的许多概念性元素确实难以被大众所理解,但这正是其魅力所在。虽然我不会过多解释或说明我的作品,但我始终努力让它们在视觉上具有吸引力,以便引起观众的兴趣。当然,我也认同艺术作品的某些部分确实难以理解,但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观众会逐渐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以苹果电脑为例,其系统采用的二进制非常复杂,但通过搭载OS系统,用户可以轻松使用各种软件来完成各种任务。同样地,明和电机就像一个综合的艺术平台,通过我们的作品和演出,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现代艺术的魅力。

最后,关于明和电机究竟属于产品制造业还是文化服务业的问题,我认为我们更倾向于后者。虽然我们也生产和销售各种产品,但我们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艺术和文化来丰富人们的生活。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有形的产品,更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体验。因此,我认为明和电机更倾向于文化服务业。